看到故事梗概,第一时间的想象里,是(shì)一个像《理查德·朱维尔》一样态度明确(míng què)、情感浓烈的动人画面。对于伊斯特伍德(tè wǔ dé)来说,几十年来,立场的坚定和确凿(què záo)是他的真正核心。但在生涯(shēng yá)的最后,在这样一部低烈度,似乎(sì hū)有些老态尽显的作品中,他却(què)用不曾预期的方式,抛出了一个(yí gè)有力的终极谜题:我们是否从一(yī)开始就知晓了它的真相。
在(zài)伊斯特伍德过往的作品中,我们对(duì)被审判者的坏的感受,是一种(yī zhǒng)顺流而下的自然体验,不需要有任何(rèn hé)的质疑。在《二号陪审员》里,首先对应(duì yìng)到一部分陪审员对被害人男友的坚决(jiān jué)判断。再进一步地,接下来“二号陪审员”的自白(zì bái),作为一种确凿的“犯罪事实”,带给了作为(zuò wéi)观众的“我们”更坚定的真相,而(ér)又把原罪犯被害人男友对照到(dào)清白而真挚的位置。
说到这里(zhè lǐ),绕不开对《燃烧》方法论的一些想法。“二号(èr hào)”男主角当然也同样被赋予了作家(zuò jiā)和创作者身份,但他也并非一定(yí dìng)要像钟秀般虚构一场关于自己的(de)犯罪事实,在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是(shì)摇摆的。即使清澈纯净如自白,画面(huà miàn)再现般的真相,也未必完全可靠,不是(bú shì)吗?